当前位置:信达文档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2024年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学习体会(2024年)

2024年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学习体会(2024年)

时间:2024-02-27 09:26:01 主题教育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学习体会(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学习体会(2023年)

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学习体会

  ***总书记指出,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该论述之内核直接指向了“新文科建设”。新时代,新文科建设需要立足中国化、世界化、时代化,借此持续、系统提升中国文科学术和教育事业的软实力、创造力、教化力。2018年中央正式提出新文科建设,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讨论声日益密集。现有研究为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基础和充足的文本材料,文章将针对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内涵、要求、进路等进行探讨。

  一、新文科建设的内涵

  作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共同话题和集体行动,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既要致力于组建学科共生体和学科集成体,打造基于“学科集成”的文科新形态,也要克服和超越“旧文科”的既有据点,构建全面激发文科“潜能”的学科功能体。新时代,新文科建设工作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推动文科事业历史性重生和系统性变革,使之对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带来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同时,要认识到新文科是相关学科门类、多元学科功能等交融而生的有机体,唯有跨界融合和功能互联,才能深刻理解新时代新文科的建设内涵,使之更具变革力和生命力。

  1.搭建基于“学科集成”的文科新形态。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是对“人文学科危机”的应对之举。在建设实践中,首要任务是打造基于“学科集成”的文科新形态,让新文科不断提升对新时代的适应力和变革力。第一,新文科建设要体现全球思维、突出世界意识、彰显竞争精神,在与世界开展文明交流和文化对话中,不断增进对人类共同福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读,并借此构建起具有国际水平、广泛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新文科集合体”。第二,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要注重对学科内部知识、不同学科知识的借鉴和融合,在互动中生成新的学科领域、创造不同学科兼容的知识体系,让彼此之间相互吸收养分,不断为新文科建设提供驱动力。第三,新文科建设需以“面向世界、跨界联动、打通经脉”为原则,在学科交流、学术交流中,持续扩大新文科的学科广度和学科跨度,为文科事业的发展累积更多有力支撑点。

  2.构建基于“学科价值”的文科学科网络。传统文科限于各科本身的概念与理论、方法与技术难度,难以被推广,学者囿于自身学科的边界,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研习,知识流动性被降低。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的“新”,首先体现在理念更新和制度改善方面。在构筑各类文科参与的学科联动机制、破除传统文科建设瓶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学科间的多终端通联、信息智慧汇通,构建起基于“学科价值”的文科学科网络。第一,新时代的新文科将学科价值视作内核,通过人文社科知识体系的集成,为培育新文科体系和重构学科系统做充足准备。第二,新时代的新文科在架构方面,既要优化新文科建设模式和流程,也要通过增删学科要素和调整学科结构,搭建起基于“学科价值”的文科网络,让文科学科形态和学科价值相得益彰。第三,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始终以人文性、价值性、意义性为根本属性,虽然也涉及非自然性、技术性、物质性,但后者都为表征而非本质。考虑到国内外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变革,新文科建设首先完成了科学定位——始终坚守着价值导航性、人文归属性和生活意义性,在固本培元中持续释放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科潜能、彰显着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科价值。

  3.组建“求知+育人+服务”的学科有机体。新文科建设是对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坚守,强调在弘扬中国气质、展示中国魅力、彰显中国特质中提升意识形态贡献力。当今,任何国家、社会和民族,为了维系其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其活力和生命力,都要维护其核心价值体系,维护其民族自尊和自信心,以此夯实经济社会长期繁荣发展的基石。新文科建设中的各类文科形态、文科实践、文科教育等,都体现着上述要求,并致力于组建“求知+育人+服务”的学科有机体。第一,新文科建设应以学术知识生产为起点,通过良善人性塑造,致力于构建起和谐、民主的社会。新文科是特殊的学科有机体,只有充分发挥这一机体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彰显新文科建设同社会发展、文明进化的关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新文科建设是构建“大文科”格局的关键之举。在建设实践中,既要统一行动,对文科类型和功能整合进行积极探索,也要突破不同学科之间,文科和生活之间的界限、障碍。在“大文科”场域内,新文科建设要体现整体性,通过“求知+育人+服务”,组建起三位一体的学科有机体,全面统合关键学科职能,借助公共学科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文科的多元功能。第三,在新时代、新境遇下,新文科建设要肩负起新职能、新任务,接受新挑战,始终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实现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的时代转向和历史转变。

  二、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

  新文科建设的任务艰巨,需要在知识高度综合化、流程高度便捷化、过程高度数字化的基础上完成文科知识的高效生产和再生产。要以交叉前沿、战略需求、现代技术、区域优势等为建设动力,重新搭建专业和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确立全新教研评价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运行模式,按照上述四大核心要素,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文科人才。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需要通过资源整合和跨界协同,打造全新的文科新形态,开展文科结构重构工作,面向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践行新时代赋予文科学科的使命。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致力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目标,针对教育对象进行身心全面协调教育,使之形成完整、健康、独立的人格,最大限度实现人的价值。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借助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主张,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努力做到教研同步育人、管服协同育人,搭建起全方位、系统化的新时代育人体系。

  2.通过创新方法论探索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和机制。新文科建设在实践操作中,要以培养新时代所需高素质文科人才为目标,让文科教育能够始终联系实际,防止其掉入“学科空心化”的泥淖。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打破“过分专业化”的学科组织建制,以全新的知识生产和再生产建制取而代之,让不同思想、不同知识、不同学科碰撞,不同学者合作,发展出新思想、新学术、新学科,为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提供新思路、新主张、新方向。新文科建设要以综合创新为依托,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打造面向文科知识再生产的全新态势。

  3.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构建全新的学科体系。新文科建设需回应多样化的学科发展期待,响应“大文科”建设的需要。鉴于此,要在新文科建设中,做到服务国家战略,构建出全新的人文社科学科体系,树立“大服务”理念。在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问题上,既要发挥新文科的文化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经济功能,也要在思想、理论、战略、信息等方面,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科学化服务。大而化之,就是要求新文科建设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通过关注、研究、探讨社会前沿问题,回答并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为了提升新文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需要最大限度消除“文科无用”的声音和与之相关的各种偏见,引导文科教育更加贴合社会实际需求。同时,需要重视并发挥知识分子的集体智慧,使之在文科知识生产、传播的过程中,持续开展知识创新工作。尤其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更要占领人文学科领地,推动文科以及文科教育更好发展。

  三、新文科建设的现实进路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学科建设提出的全新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从文科本质特征出发,按照学科建设基本规律和客观逻辑,体现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体系建设的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开放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将“大”“新”“融”“通”“特”等突出特点融入新文科建设过程,在超越原有知识框架和分析范式中,找到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现实进路。

  1.构建跨学科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承担着满足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化竞争中的实际需求、巩固和传扬中国文化、重塑和完善中国话语体系、提升和散发中国魅力等多重使命。要以2020年11月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为指引,构建起跨学科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按照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发布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从校际合作出发,探索高等学校共同制定新文科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要以文件精神为指引,通过新文科建设的向下兼容,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思维、本土化技能的复合型新文科人才。第二,提高文科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机构的选取标准,确保合作机构具备较高资质,符合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第三,通过区域联动和学科辐射,让高等院校所在区域的特色优势资源能够为新文科建设所用,并以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致力于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进步的新时代人才。

  2.探索和建立基于学科集群的新文科体系。按照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高等院校除了可以发挥各类资源优势、构建跨学科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外,还可以探索和建立基于学科集群的新文科体系,提升新文科建设成效。第一,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要体现前沿导向和需求导向,并借此夯实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学科基础。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结合新技术、新工具,通过新媒体、在线教育等平台,搭建起“线上+线下”的新文科建设模式,为新型行业输送更多急需的复合型文科人才。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时刻保持和社会需求的对接,通过组建面向市场、面向需求的学科群和专业群,让培养出来的文科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第二,参照部分高校发起的书院制改革,在高校内部建立面向新文科的“书院制度”,通过仿制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和英美大学住宿书院,让文科教育融入更多新的元素,将新文科建设的办学精神,融入各类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第三,以学科集群为基础,建立师生共处的新文科共同体,通过对接社会新型需求和瞄准前沿技术,探索和构建出适合中国国情、社会发展的新文科体系。

  3.以前沿技术为支撑组建“新文科实验室”。对不同高校来说,新文科的建设方式是不同的,不必拘泥于一格,在部分理工科院校或者实力较强的高校中,可以以前沿技术为支撑组建“新文科实验室”,并将更多学科、专业思想,以及各类传统和现代元素等融入其中。在具体操作上,需要关注以下问题。第一,以新文科建设助力高校文科实验室提档升级,在现有文科实验室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的顶层设计,重点对实验室的运行模式进行调整优化,以提升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让新文科实验室建设能够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学生能力的提升。为此,需要全面界定新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价值,使之成为沟通学科理论和学科实践的重要依托,能够完成新学科、新专业的孵化,以及对人文社科前沿问题的探索和实践等。第二,丰富新文科实验室建设内容。比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对校内计算机资源、网络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等进行整合,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为依托,推动新文科建设智能化。第三,不断打破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身局限,摆脱传统文科实验室的趋同建设和同质化建设,参照理工科实验室的建设模式和要求,确保新文科实验室能够始终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重点面向学科前沿、地域特色、学科优势,在找准定位,凝练方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文科实验室的核心优势。

  4.通过践行“传统文科+”提升新文科建设成效。在新文科建设的问题上,既要秉承开放原则,兼收并蓄各类有用资源,将更多主体纳入建设实践之中,也要在构建跨学科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建立基于学科集群的新文科体系、以前沿技术为支撑组建“新文科实验室”的同时,通过践行“传统文科+”提升新文科建设成效。第一,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既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了解传统文科的深厚积淀,也要通过“传统文科+”的形式,拓展出文科建设和发展的新视角、新范式、新思路、新方法,在传统文科“外延”和转型升级中,使之能够焕然一新,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更有效地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提供支持。第二,通过“传统文科+”,推动新文科建设能够更好地结合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升自身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比如,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文科体系,让更多传统文科门类能够触及现代技术,并通过和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的结合,同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技术素养。第三,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有关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建立和新时代相适应的人文社会学科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确保新文科建设能够始终以准确的政治站位,为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撑。

  四、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中,需要以塑造未来高等教育功能为理念,体现人文学科的核心功能,凝练人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持续夯实人文学科的学科基础。考虑到新文科是“四新”战略的构成之一,也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议题,在当前乃至可预见的将来,新文科建设要时刻把握新时代特质、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整体要求,在观察世界、审视自我中,明确自身历史方位,继续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在核心议题上,新文科建设重点关注失业、伦理、法律、社会治理等诸多现实问题,聚焦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深入探索人文社会学科能够介入的社会空间,以此推动新文科建设中的新时代人才培育。第二,充分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文本挖掘技术,开展“数字人文”体系建设,突破人文学科“解释性学术”的传统立场,让新文科建设既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传承文化和承续传统,也能契合人文学科发展规律,跟上新时代的发展节奏。第三,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进行新时代新文科建设,既要以新的知识体系教育学生,也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影响学生,使之能够成为同时具备新知识、新思想、新技能的新时代人才。第四,辩证解读新文科建设中“新”与“旧”的关系,认识到新文科要以“旧文科”为基础,只有实现从旧到新的发展和蜕变,才能在既有知识体系上获得改变、成长、拓展和提升,才能让文科在顺应时代召唤中,全面地“新”起来,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和全社会共同进步,提供必要支撑。

推荐访问: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学习体会 学习体会 高校教师 主题

版权所有:信达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信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信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40191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