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信达文档网>事迹材料 > 苏明娟“大眼睛女孩”个人主要事迹简介五篇【完整版】

苏明娟“大眼睛女孩”个人主要事迹简介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3-22 11:05:06 事迹材料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明娟“大眼睛女孩”个人主要事迹简介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苏明娟“大眼睛女孩”个人主要事迹简介五篇【完整版】

事迹简介体现一个人的成绩,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事迹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苏明娟“大眼睛女孩”个人主要事迹简介》,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苏明娟“大眼睛女孩”个人主要事迹简介 篇一

我们还记得那个打动无数国人的大眼睛女孩吗?或许在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分,有的人底子就没有想起来,可是假如说有个小女子穿戴破烂不堪,手中握着一只廉价的铅笔,眼睛里透露出想要学习的目光,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印象了呢?

没错,这个小女子名叫苏明娟,她身世贫寒,家里不但经济拮据,并且有时还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便是这样一个家庭,苏明娟也仍然不放弃学习。尽管她们的学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可8岁的苏明娟仍然不惧恶劣的环境,在那里悉心苦学。

苏明娟的这张相片是一位记者随手拍下的,可是当这位记者发到网上今后,相片也瞬间火了起来。之后,很多爱心人士开始对苏明娟进行捐助,一起她上学的费用以及之后的很多事情都得到了很大的解决,那么如今的苏明娟终究怎么样了呢?其实26年后她的人生早已逆袭。在我们的协助下苏明娟一路顺顺利利,并且在她14岁的时分就已经成为了人大代表,2002年苏明娟顺利地考取了安徽大学,而学校也给予她了很多补助。当然她自己也不忘初心持续勤工俭学,一起大学毕业今后,她还去了一家银行作业,17年的时分苏明娟已经成为了安徽省的副书记。而她并没有因而忘本,甚至还常常参加公益活动,用自己取得的钱财去资助很多的贫困生。当然,她在职期间并没有领取任何报酬,而是,把报答社会,报答公民,当成自己的一种职责。

苏明娟的正能量事迹告诉我们,学习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因而在日子中爸爸妈妈一定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更要让孩子明白以下几点。

1, 只要读书才能够改动命运

若是苏明娟没有好好读书,那么记者在拍相片的时分,也不行能有她的身影呈现,若是苏明娟不喜欢读书,之后我们的捐赠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苏明娟的成功前提条件下是她喜欢读书热爱读书,因为她知道只要读书才能够改动她的命运,也才能够让她走出深山去外面看不同的国际。因而爸爸妈妈一定要奉告孩子读书不仅能够让心灵方面更充分,还能让孩子的梦想一一实现。

2, 只要读书才能够有更大的视野和格式

现代社会是常识的社会,常识从哪里取得,当然是要勤读书,假如欠好好读书,那么你再有才,再聪明也没有用武之处。所以只要读书才能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国际,也才能让孩子具有更大的视野和格式。当然,大部分孩子在学习阶段底子意识不到这一点。对于爸爸妈妈所说的这些大道理他们也听不进去,所以爸爸妈妈能够从孩子日子中运用一些小小的例子来激励孩子。比方说孩子感爱好的东西,比方说孩子特别重视的方面,这样培养孩子的读书爱好才能让孩子爱上读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学习是最为主要的,而读书也是孩子们要坚持的,尽管现在日子条件比较好了,可有的孩子在有机会读书的时分却不爱惜。那些家庭非常困难的孩子却不断尽力,因而家长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更要使用一些技巧来让孩子爱上读书。

苏明娟“大眼睛女孩”个人主要事迹简介 篇二

31年前,一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讨论,也因此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黑白色调的照片里,一个正在学习的女孩,穿着破旧的衣服,黝黑的小手紧紧地握着铅笔,在她蓬松凌乱的头发下面,是一双饱含着渴望却又炯炯有神的眼睛。照片中的女孩儿名叫苏明娟,她也因这张照片被大众亲切地称为“大眼睛女孩儿”。

那一年,苏明娟成为了希望工程最著名的“代言人”,一双非常渴望知识的眼睛抨击到了全国人民的心灵。从那之后,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希望工程,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希望工程这项历史伟业中。而照片的主角,这个名叫苏明娟的女孩,也因为这张照片,彻底改变了人生。

“大眼睛”照片定格的背后

199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下乡采风,来到了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寻找摄影素材,结果阴差阳错地走进了苏明娟就读的小学教室里。刚进入学校,解海龙就惊呆了,没有窗户没有门,透风的屋顶,他实在无法想象,在改革开放那么多年的时间里,竟还有如此简陋的学习环境。解海龙轻轻地走进教室的时候,八岁的苏明娟正在低头写字,或许是感觉到了有陌生人到访,苏明娟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就是这一眼,让解海龙感到无比的震撼。“那眼神的穿透力太强了,能直击你的心灵!”解海龙在回忆时依旧绘声绘色地说道。该如何去形容这样一双眼睛呢?在简陋不堪的教室里,很难让人相信,有这样一双明亮清澈的眼睛。于是,当手握着铅笔的苏明娟再次抬头凝视黑板的时候,解海龙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门键。那时年幼的苏明娟,并不知道眼前这个陌生的叔叔在干什么,也不了解这个举动将会为她以后的人生带来哪些改变。虽然干净又明亮的眼睛,让苏明娟看起来是那样的天真纯粹,但实际上,苏明娟的童年都是从苦难的泥水里淌过来的。

苏明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主要以务农为主,家庭条件过得非常拮据,每年的土地收成只够全家人吃三个月的。不过,即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苏敏娟的父母也没有放弃让孩子上学的机会,他们认为如果想要摆脱贫困、走出山区,上学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将苏明娟送进了当地的希望小学读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不过,对于一个贫寒的家庭来说,每学期70元的学杂费,确实是一项比较大的负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当时的苏明娟年龄还尚小,但心里已经有了一种清晰的认知,她明白父母的不易和期望。因此,即便学校的学习环境很差,她依旧努力上进,珍惜每一刻学习的时光。冬天的时候,学校没有经费安装玻璃挡风,很多孩子都是在寒风中听课,苏明娟的小手经常冻得发紫,甚至长了冻疮,但她仍旧坚持完成老师交代的每一项作业,没有一句抱怨。解海龙去的那天,苏明娟只听别人说他是文化人,是北京来的。她想,如果我努力读书,是不是也能成为文化人?或许苏明娟并不知道,命运的卷轴,就因为这个“文化人”的到来而缓缓拉开。解海龙回去后,左思右想,最后将照片命名为《我要上学》,发表在了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上,一经发表便在全国引发了爆炸性的反应。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女孩儿”的故事,就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苏明娟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不少人开始寻求各种方法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有人给她寄来了学费;有人给她寄来了衣服;有人给她寄来了学习和生活用品……在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下,苏明娟顺利读完了高中。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吧,确实,当年一张“大眼睛”的照片,给苏明娟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个曾经看不到一点前途的姑娘,在众人的托举下,为她架起了一座走出大山的桥梁。

圆梦大学、心存感激

2002年,苏明娟在大家的帮助下不负众望,成功考取了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主修金融专业。进入大学后的苏明娟,并没有懈怠和随波逐流,反而更加拼命了,她十分看重这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期间,依然有很多好心人表示,要帮助她完成后面的学业,但是却被苏敏娟及其父母拒绝了。父亲对苏明娟说:“孩子,好心人帮助我们的已经够多了,现在你也长大了,我和你妈妈还能干点活,足够养活你和你弟弟了。”

苏父苏母性格善良淳朴,最常教导孩子们的就是要知恩图报,为了让孩子们不忘初心,他们经常身体力行地做出榜样,逢年过节,苏明娟的母亲就会给帮助过苏家的好心人,寄一些腊肉、亲手缝制的布鞋等,虽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每一份都是真心。因此,在捐助人拒收的情况下,苏敏娟将资助费用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自己梦想的殿堂。没过多久,学校了解到苏明娟的家庭处境,表示作为贫困生,苏明娟每月可以领取900元的补助,但是却被她一口否决了,她说,希望将这笔钱用在比她更困难的学生身上。此外,从大一开始,苏明娟就致力于帮助贫困生,她将自己勤工俭学的钱省出来一部分,用来资助和她一样的山区学生读书。

苏敏娟说:“我现在进入大学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能够养活自己了,但是还有很多像我曾经一样的山区儿童,没有实现他们的理想,我只想尽自己的一点努力来帮助他们。”除了做兼职,苏敏娟的文化课成绩也没有落下,她刻苦努力,成绩优异,甚至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并且还是学生会的组织部部长。苏明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并身体力行,鼓励身边同学去山区支教,在那里,苏明娟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她回忆起支教的体验,是这样说的:“那里的条件很差,和我之前上学时差不多,什么都是破的,四面通风,但贫困山区的儿童渴望知识的眼神却是那么坚定!”想到这些,苏明娟心酸不已,她的眼里饱含热泪,她知道自己能够走出大山是幸运的,但还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在泥土中挣扎着,梦想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在苏明娟的毕业论文里,她给导师写了这么一句话:“我吃了很多的苦,走了很远的路,才将这份论文送到您的面前。”这个被善良浇灌着长大的孩子,竟也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参天大树。寒门贵子反哺社会,本就是一件让人欣慰的圆满结局,不过,善良依旧在继续……苏明娟此后的人生,更是让人有着万千感慨……

善良与爱、薪火相传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这句话用在苏明娟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大学毕业后,苏明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她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她说:“没有希望工程,就没有我的今天!”从参加工作以来,苏明娟每年都会向希望工程捐款,多年来,从未间断,并且经常参加公益活动。

2006年,苏明娟在和摄影师解海龙商量后,决定将“大眼睛”照片进行拍卖,获得了30万元拍卖款,她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后来,希望工程用那笔钱建造了一座学校,取名就叫“大眼睛小学”,成百上千的藏族孩子自此有学可上。苏明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希望人们记住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希望工程。”正是在这样的善举下,苏明娟引起了当地官方的注意。2017年,苏明娟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这让她的爱心有了平台继续传递下去。

不过,当时因为这个职位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些人对她开始进行无端的指责,甚至炮轰她就是一直在吃当年那张照片的“红利”,这才有机会当上了这个官。面对这种质疑,苏明娟并没有做出太多的回应,她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不需要向别人解释。其实,这虽然是副厅级官员,但并不领取报酬,而且是兼职性质,只是通过这个平台号召更多的人,来关注公益事业。在苏明娟看来,当多大官,拿多少钱,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2018年,苏明娟在个人生活拮据的情况下,硬是拿出3万元的积蓄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初衷就是为了将善良和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贫困山区。

最近几年,在苏明娟的不懈努力下,向这个助学基金捐助善款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善款被用到了贫困家庭的各个方面,现如今,苏明娟的助学基金,已经援助了两所希望小学,资助了45名贫困大学新生。荣誉面前,苏明娟始终保持一颗初心和平常心,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即便是一路走来十分不容易,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关注,但她一直不卑不亢、谦逊有礼。曾经,她在社会大众的爱和关注下长大;如今,她正将这份爱和希望,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公益的路上,苏明娟的脚步从未停止。

31年前,她身处逆境;31年后,她涅磐重生。

如今,苏明娟不仅结了婚有了幸福的家庭,而且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升级为一名母亲。她曾带着孩子在视频里向解海龙表示真诚的感谢,向观众们讲述了她的故事,令不少人当场热泪盈眶。苏明娟的人生里,有过太多的感动,但在这个故事里,最打动人的,是她对善意的延续和传承。对苏明娟来说,善良,好像是从上一代手中接过的火种,别人曾借它点亮苏明娟的人生,如今,她也活成了别人世界里的一束光。

她,曾经是受益者,现在,更是践行者。所谓薪火相传,便是如此了。用真心交换另一颗真心,用善良灌溉另一种善良,原来,世界美好真的是环环相扣。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善良与爱,皆能传递。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很多时候,人种下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尽管这个世界有邪恶和冷漠,但也有爱与光明,“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岁月流转,31年过去了,她的心里依然有爱,眼里依然有光。愿我们每个人,在她的故事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

苏明娟“大眼睛女孩”个人主要事迹简介 篇三

照片,是我们用来记录美好事物的一种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如今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彩色照片并不罕见。但在31年前,有这样一张照片,却一度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991年的一天,北京某文化馆内,许多摄影师正围成一团,津津有味地翻阅着眼前的相册。其中,一张“小女孩”的照片,引起了众人的惊叹。黑白色调里,一个顶着一头脏乱短发的小女孩,用粗糙黝黑的小手紧紧捏着铅笔,她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更是宛如黑夜中的星辰,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斟酌再三,众人决定把这张照片取名为《我要上学》,并将其带回美术馆展览。

不久后,《我要上学》迅速走红全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贫困山区儿童生活环境的关注。再后来,这张照片被选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在其影响下,各类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数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纷纷得以重返课堂,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而照片中的“主角”,时年8岁的苏明娟也因此一夜成名,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大眼睛女孩”。凭借着这一深入人心的形象,原本濒临辍学的她,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作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我要上学》火遍全国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如今31年过去了,因一双“大眼睛”而走红的苏明娟,现在又过得怎样?

贫困山村的女孩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张家湾一个普通家庭。她是家里的长女,后面还有一个弟弟。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国第二大将军县,一共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但同时,多山少地、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也让这座充满荣誉的县城,成为了安徽省人口最多的贫困山区县。

贫困,是金寨县恒久以来的“标签”。而作为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户,苏明娟的家庭情况,却比这片土地的故事来得更加艰难。她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的农民,靠耕种家里的几亩薄田为生。然而,贫穷的小山村里,似乎就连土地也变得格外贫瘠。伴随着苏明娟和弟弟的相继出生,家里的经济压力也进一步增大,尽管她的父母整日围着田地忙得不可开交,可一年所得的收成,却只够家里人吃三个月。为了养家糊口,她的父亲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到山上砍柴赚取额外收入,母亲更是通过打鱼、养蚕、养猪、种板栗等方式,想尽办法补贴家用。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已经殊为不易,而上学读书,更是显得尤为“奢侈”。尤其是在那个尚未普及义务教育的年代,像苏明娟这样贫苦家庭出身的女孩子,想要进学校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彼时,当地许多女孩连小学都没读完,就因为各种原因被迫辍学外出打工,等到二十来岁时便嫁给同样文化程度不高的庄稼汉,生儿育女养猪种田,重复着上辈人的命运。

苏明娟是幸运的,虽然她的父亲没上过学,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家里的条件很艰难,父亲依旧要紧牙根供其上学。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苏明娟就反复被父亲叮嘱:“如果你不想重复我们这辈人的艰难生活,唯一的机会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走出大山到大城市扎根。”父亲沉重的话语犹如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她的心底,在逐渐生根发芽的同时,也为其人生指明了道路。

对于从未接触外面世界的苏明娟来说,大学和城市繁华的模样难以想象,但她知道,那是可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地方。读书,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但对于苏明娟来说,这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但即便是这样一条不被许多人重视的“道路”,她也走得异常艰难。

幸与不幸,艰难的求学之路

贫穷就像一颗大树,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也包括了上学读书。苏明娟是幸运的,父亲对知识的重视,让她拥有了让身边同龄人羡慕不已的上学机会,但她也是不幸的。受限于拮据的家庭条件,她的求学之路,一直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1990年,父亲用东拼西凑来的学费,将苏明娟被送进了村里的小学。说是“学校”,但其实是由旧时大户的祠堂改建而成,由于没有钱装玻璃,教室的窗户只能用塑料薄膜代替。除此之外,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十分简陋,除了一块黑板以及几张摇摇欲坠的桌子外,几乎一无所有,就连学生上课用的板凳,也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对于在此上课的师生来说,这样的环境可谓是极度恶劣,尤其是一到冬季,冰冷彻骨的寒风就洪水般涌进教室,让人犹如置身于雪地之中。冻得缩成一团的孩子们,只能相互靠近取暖,可即便是这样,他们稚嫩的双手还是被冻出了许多冻疮。比起简陋的学习环境,更让苏明娟感到揪心的,是朝不保夕的学业。在当时,一个小学生每学期的学杂费大约要70多块钱,而她的父亲连续好几个月山上砍柴,收入也只有100多元。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家里出现什么急事,她随时可能面临辍学的风险。尽管学业“朝不保夕”,但苏明娟还是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她看来,只要能读书,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为此,哪怕家里通往小学的路途坎坷险阻,每天要走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她也从未迟到。彼时的苏明娟没有想到,不久之后,一个陌生人将会闯入她的生活,并用“独特”的方式,改变其命运。而这个人,就是摄影师解海龙。

意外相遇,改变命运的快门

1991年,在大别山寻找摄影素材的解海龙,途径张家湾时,无意间闯入了村里的小学。然而,这场偶然出现的意外,却将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望着眼前斑驳的墙壁、残缺的桌椅,解海龙不由得愣住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始终不敢相信,新中国成立40多年了,革命老区的孩子们,其学习环境竟然如此恶劣。与此同时,正低头专心学习的苏明娟,在听到老师介绍眼前的中年男人是北京来的文化人时,她下意识地抬起了头。昏暗的光线下,苏明娟清澈单纯的双眼,犹如黑夜中的星辰般明亮,这双“大眼睛”,似乎在诉说着她的艰难生活,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解海龙的心头猛然一沉,拍摄过成千上万张照片的他,从未见过如此直击心灵的画面。说时迟,那时快。回过神来的解海龙,当即拿起相机,对着苏明娟按下了快门,就这样,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相机的她,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这一年,苏明娟年仅8岁。后来,她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说道:“我那时候就在想,如果自己努力读书,会不会也能成为像解叔叔那样的文化人?”人生是一场未知的旅途,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彼时的苏明娟并不知道,在解海龙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命运的推手已经在悄无声息之间,将她和那张照片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回到北京后,解海龙当即跑到摄影馆,将苏明娟的照片冲洗出来。摄影馆的馆长在了解到其故事后,更是毫不犹豫地拿出50块钱,想要捐给她上学。经过一番商议,解海龙将苏明娟的照片命名为《我要上学》,并见其发表在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上。《我要上学》的发表,就像一块巨石投向平静的湖面,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正是这张照片,让人们将目光投向偏远山区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希望工程带来了新的发展。据资料显示,希望工程于1989年10月开始实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足够的关注,捐款金额不足1000万元。而在《我要上学》发布后的短短几个月里,希望工程收到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善款,就已经超过了1亿元。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踊跃捐赠下,万千因贫困而被迫辍学的山区孩子得以重返课堂,获得读书的机会。事实上,这张照片所改变的,不止是无数孩子的命运,作为该照片的“主角”,苏明娟的人生,也随着《我要上学》的广泛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选择,更为艰难的道路

莱昂纳德·科恩在歌曲《Anthem》中写道:“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打破苏明娟的困境人生,为她带来希望的,正是各界的善意。在了解到苏明娟的困境后,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帮助她完成学业。在帮助苏明娟的这些人当中,有捐赠了自己毕生积蓄的大连老夫妇,也有还在上大学,靠兼职打工筹集到100元的9名大学生。而天津的一位退休老人,更是每年过节都会给她寄去糖果和生活用品,直至高中……

命运固然残酷,但众人的爱心却为苏明娟带来了温暖和光明。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下,苏明娟不仅得以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而且她此前就读的小学也重新建造,孩子们不用再忍受“寒冬之苦”。

1997年,正读初中的苏明娟受邀前往北京参加中国共青团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时年14岁的她,不仅在会后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成为会场年纪最小的与会代表,而且还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大眼睛女孩”。

从学业“朝不保夕”的贫困山区女孩,到走红全国的与会代表,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为苏明娟带来的并非自满和懒惰,而是无穷的动力。不可否认,拥有了足够大的名气之后,她完全可以选择一条轻松的“捷径”,例如拿着“我要上学”的版权,掌握源源不断的收入。然而,苏明娟却毅然选择了更为“艰难”的道路,在见识过外面的精彩世界后,她对知识的渴望,比以往更加强烈。

进入初中后,苏明娟一刻也不敢懈怠。每天早上5点,当身边的同学还在睡梦中时,她就已经早早起床用冷水洗漱完毕,拿着书本在走廊边早读,一直到晚上11点宿舍关灯,才放下书本进入梦乡。这样的生活节奏,她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

作为“村里的孩子”,苏明娟深知自己的知识基础并不牢固,但她也明白“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当苏明娟感到疲惫时,她都会用在太阳穴上涂抹清凉油的方式,强行打起精神面对眼前的书山题海。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用在读书上再合适不过。

2002年,苏明娟成功考入安徽大学职业学院,就读于该校的金融专业。或许在许多人看来,一所专科院校并不能算什么,但对于出身偏远山区的她来说,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已然殊为不易,这也意味着苏明娟实现了自己儿时想都不敢想的“大学梦”。而进入大学,只是她崭新人生的开始、

拒绝帮助,不曾忘记的初心

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固然珍贵。但比这份善意更加难得的,是受益者的不忘初心。据悉,苏明娟进入大学后,那些曾经资助过她的爱心人士纷纷表示,愿意继续资助其完成大学学业。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面对众人的善意,苏明娟的父亲却明确表示拒绝。他对苏明娟说道:“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已经享受过别人的资助,现在日子比以前好了,这钱我们不能要,我和你妈还能干活,足够供养你和你弟弟读书。”

如果说,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让苏明娟看见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那么在父亲的身上,她则是学会了独立自强。

在捐赠人拒收的情况下,经过和父亲一番商议,苏明娟最终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用以帮助更多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她第一次将人们的资助用于帮助他人。

早在初二那年,苏明娟就曾将爱心人士资助给她的600块钱生活补贴,捐给宁夏的一个小女孩,帮助其实现上学梦。事实上,按照当时学校的规定,像苏明娟这样的贫困生,每个月其实都可以享受到900元的生活补贴。

然而,当学校领导找到她,并讲明这件事时,苏明娟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说:“我现在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这些钱还是留给更加需要帮助的同学吧。”“一个人的困难和挫折,不应该成为自己向他人索取的资本”。苏明娟身上这份独立自强的品质,或许正是爱心人士们愿意不断资助她的原因。除了自力更生之外,她也没有忘记为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伞”。苏明娟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够实现“大学梦”,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爱心人士的不断帮助。为此,她决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大学期间,苏明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做各种兼职,不断增加自己的收入。在这短暂而有意义的三年里,她既有过顶着近40度的高温,在街头发过传单的经历;也曾在餐厅做过服务员,连续劳作了十几个小时。凭借着勤劳认真的工作态度,苏明娟在获得人们认可的同时,也赚到了许多额外收入。但这些钱,她却没有用在自己身上,而是转身全部捐给了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寒门学子的“逆袭史”固然可贵,但更加让人感到不易的,是在改变命运后保持自己的初心。当一个人得到帮助之后,依旧没有忘记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以及那些需要被自己帮助的人,那么还有什么困难能够击败她呢?

为自己立下的规矩,不为人知

当无数被资助过的寒门学子成功改变命运,定居大城市后,有人迷失自己,对过往一言不提,有人回首往事,顿感庆幸。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成为那些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的明灯呢?这样的善良,弥足珍贵。而苏明娟,真正做到了这一步。2005年,大学毕业的她,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后,顺利进入了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成为一名工作稳定的都市白领。在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苏明娟更是半分钱没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你以为她的善行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由于苏明娟所在的单位“包吃包住”,能节省不少开销,因此她特地对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每个月拿到工资后,将其分为三份,一份寄回老家给父母,一份用于日常生活,剩下的则存在一个账户里。每年年初,苏明娟都会将这个账户里所有的存款,全部捐给安徽希望工程,即便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家庭,这个“规矩”也不曾改变。起初,丈夫也很支持苏明娟的这一举动,但随着两个孩子的不断成长,家里的房子越发拥挤,丈夫便劝她暂时停止捐助,先把钱拿来换个大点的房子。苏明娟没有同意,她坚定地对丈夫说道:“没有希望工程,就没有我的今天。”而她的坚持,最终也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除了不断资助贫困学子上学之外,在自家孩子的教育上,苏明娟也从未懈怠。每年暑假,她都会带两个孩子会老家,让他们体会偏远农村生活的同时,向其讲述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懂得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她就像一道光,在被社会善良照射的同时,又将希望传递给了他人。2006年,苏明娟和解海龙商量后决定,将“大眼睛”照片的版权进行拍卖,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大眼睛”版权最终拍出了30.8万元的价格。这笔钱,最终被苏明娟全部捐给了西藏拉萨市曲水县,用于在当地建造一所小学,为了纪念“大眼睛”照片,她还特地将这所学校命名为“大眼睛”小学。“大眼睛”小学的建立,让当地成千上万的藏族孩子,不再需要跋山涉水去上学,为他们的学业增添了一份助力。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被善意灌溉着成长的苏明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开始庇荫其他孩子。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关于苏明娟的事迹,已经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但在私底下,她却从未停下做公益的脚步。

正如安徽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她(苏明娟)是一个淳朴、低调的人,做事从不张扬。”事实也确实如此,尽管积极投身于希望工程,但苏明娟却极少向外界诉说自己的举动,而人们也对她的善良举动知之甚少。然而,随后发生的两件事,却将“消失”已久的她,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中。风口浪尖,追求的目标

2017年6月12日,苏明娟拿出了3万块钱的家庭积蓄,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为更多孩子实现梦想再添助力。

当被问到为何如此“不计后果”地资助别人时,她说:“我是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同时我也是希望工程的受助生,我现在所拥有的稳定工作、幸福家庭,都与希望工程离不开关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我拿出三万元设立专用基金,专门用于资助优秀困难的大学新生。”

纵使岁月变迁,但苏明娟却从未忘记在自己深陷灰暗之时,那一束照亮她人生的希望,而她如今想做的,就是将这束希望传递下去。但凡事皆有意外,就在苏明娟一心为希望工程做奉献时,一则名为“安徽省共青团第14次代表大会上,34岁女子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副书记”的热搜,将她推上了风口浪尖。

有人称赞她的励志出色,有人批评她忘却了自己的初心,还有人认为她占尽了那张照片的红利,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混进体制。但很少人知道,苏明娟所当选的这个职位,虽然名义上是副厅级,但其实只是她的兼职,没有任何报酬,纯属公益性质。而苏明娟之所以愿意担任这一职位,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希望工程的发展。面对外界的许多不解,她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不在乎当多大的官,也不在乎拿多少钱,我只是想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确实,倘若苏明娟想要“谋利”,她完全可以在完成大学学业后潇洒离去,对他人的困难置之不理。但她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尽心尽力地抓住每一个机会,推动希望工程事业的发展。在苏明娟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苏明娟助学基金”,筹集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截止到2022年,“苏明娟助学基金”已经资助了45名贫困大学生、援建两所希望小学,基金的捐赠对象,也从最初的贫困大学生,扩大到了留守儿童、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以及对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改善等多项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9岁的苏明娟,还成为了_代表。正所谓:“身份越高,责任越大。”这个出身于贫穷山村的女子,正在努力地实现自己曾经的承诺,将希望的种子撒向各地。

最难得的善良

从濒临失学的山区女孩,到公益的发起者,苏明娟的蜕变人生,着实让人惊叹。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她的事迹,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息息相关的故事。

作为外者,我们既见证了苏明娟如何从一个学业“朝不保夕”的女孩,一步步利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我们也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情的传递。

苏明娟的蜕变,固然有命运赋予的契机,以及她自身的努力在内,但更为关键的,则是人们用爱与真情筑成的希望长城,这也是贯穿其感人事迹的不变主题。

世间的善良有千万种,而最难得的,莫过于以自身为火把,为他人不幸的人生带来温暖。善良者人恒善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任凭世间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我们始终相信,这道用爱与真情构建起来的长城,将会永远延续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之中,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苏明娟“大眼睛女孩”个人主要事迹简介 篇四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29年前一张令全国人民为之动容的照片——《大眼睛》,黑白的底色,一个留着短发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看着镜头,她的眼中充满着求知欲,仿佛在向你诉说着什么,就是这样的一张照片,让这个女孩子被全国人民所关注。这张照片拍摄于1991年,是摄影师解海龙为希望工程拍摄的宣传照。照片上的小女孩名叫苏明娟,拍摄时,她才年仅8岁,全家住在安徽金寨的穷山沟里,家境贫寒的她,父母为了供她念书,每天天不亮就要去做工,苏明娟为了能够读书,每天都要绕很远的路去学校。

当时国家为了鼓励帮助贫苦孩子读书,特地建设希望工程,由解海龙为其拍摄宣传照。当解海龙到达金寨时,一直在读书的苏明娟睁着大眼睛不知所措的抬头望了一眼,就是这一眼,让摄影师心中为之一动,瞬间抓拍下了这一幕。

在照片中,苏明娟睁着无辜的大眼睛,像是在渴望着什么,充满着求知欲的大眼睛引发热议,虽然当时的网络没有现在如此发达,但是靠着希望工程的推广,这个小女孩瞬间在全国火了起来。结合苏明娟的背景,不少人都对希望工程纷纷伸出援手,向其捐款,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爱心传递下去,让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得到读书的机会。

08年现身奥运会

从1991年到2008年,时间过去了17年,当年的小姑娘已经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安徽大学,成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孩子,在2007年时,苏明娟被选为奥运会安徽志愿者招募会的会长,因为她的事迹是最让人关注的,人民都想要知道这个“大眼睛”的主人在这许多年后变成什么样子了。于是,在08年奥运会的开幕仪式上,苏明娟现身,因为她已经从大学毕业,有了自己稳定的工作,而且为了传递自己的爱心,还经常向希望工程捐,并且特意去贫苦县义务教学。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呼吁大家对山区孩子多点关心多点爱,在开幕式上,她饱含深情的演说让我们铭记于心,也正是因为她的呼吁,很多人开始慷慨解囊,以尽绵薄之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善款被捐献给希望工程,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资助能够上得起学。

苏明娟是“大眼睛”的主人,也是希望工程的宣传片上的主角,她成长的一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所以她才有机会考入大学,圆了自己当年要上学的梦想。如今的她已经从大学毕业,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工商银行上班,她会把自己每个月的工资拿给父母,还会亲自去家乡为那些贫困人家的孩子上课,她用一颗真心去回报社会,因为在29年前也有很多有善心的人捐款让她度过难关考入大学。她一直在将自己的希望延续下去,她不希望上不起学的孩子从此信心破灭,碌碌无为的度过一生,因为她就是一个好例子,她的经历,她的人生之路,让很多上不起学的孩子知道,国家有希望工程,国家不会不管他们,国家会让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孩子都圆大学梦,都接受教育。

小结

在苏明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的努力和坚持,也看到了国家希望工程对贫困家庭的帮助,有国家在背后支持着我们,我们感到了很大的幸福。

但是对于个人的努力来说,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苏明娟没有靠着自己的努力去读书,那么她也就不会考上大学,自然也就辜负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她的认可。

从苏明娟身上散发出来的努力光芒,让我们每个人都心中有了信念,希望我们都能够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然后勇敢地走下去。

苏明娟“大眼睛女孩”个人主要事迹简介 篇五

大多数中国人都看过这样一张照片。黑白色调照片中的小女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留着一头乱蓬蓬的苹果头齐耳短发,小手紧紧握着铅笔,瞪着一双水汪汪的明亮大眼睛直视镜头,目光里闪烁着的尽是对知识的渴望。这张照片一经发布,就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希望工程走进社会视野里,四面八方的资助金不断涌入,帮助许多贫困孩子实现了读书梦。而照片的主角,这个叫苏明娟的女孩,也因这张照片,彻底改写了人生。

弹指一挥三十年悄然流逝,那个拥有明亮纯真双眼的女孩,她现如今怎么样了,她眼里的光是否依旧明亮?

时刻担心辍学的山村女孩

安徽省的金寨县,是华东地区最闭塞的山区之一,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是安徽省最典型的一块贫困硬骨头,贫困人口54万,占总人口的99%,几乎是人人贫,户户穷。而苏明娟,就出生在这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里。苏明娟1983年出生,父母都是面朝黄土的农民, 家里以务农为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家里每年的土地收成只够全家人吃三个月。为了挣钱填饱肚子,苏父苏母什么农活都干,除了种地,还会养蚕,挖野菜,捕鱼,种板栗,苏明娟的父亲苏友良也时常起早贪黑上山砍柴,抓鳝鱼。正因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苏友良和妻子不想让孩子在山区里一辈子过贫穷生活,而要走出山区,摆脱贫困,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苏友良和妻子也没有放弃让女儿上学的念头,把苏明娟送进了当时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1990年的秋天,7岁的苏明娟上了小学一年级,然而学费却成了压在苏友良夫妻心头的一块大石。每学期六七十块钱的学费,在现如今看来不过是两三顿外卖的钱,可是对于一个山区贫困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是家里很大的负担。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虽然当时的苏明娟还很小,但是心里已经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意识,因此每当要交学费的时候,她都十分忐忑,不知道父母能不能拿出这笔钱供自己上学。有时家里实在捉襟见肘,拿不出钱来,苏明娟几度差点退学,但是苏父苏母十分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便乞求校方先让孩子上学,学费会以后补交,苏明娟的学业才得以继续。小学环境条件差,教室狭小破旧,冬天学校没有钱装玻璃挡风,蒙上塑料布又影响光线,苏明娟的小手生满了冻疮,紫红浮肿得可怕,没法写字。她就每天拎着盛着木炭火的小火炉去上学,呼啸的寒风中,她在火上烤一下手,写一行字。在幼小的苏明娟心里,在学校念书,就好像在走钢索一样,绳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断,因此她时刻紧张着,不知何时就失去了坐在教室的机会,她做好了随时辍学回家的准备。

山村女孩成最小人大代表

直到摄影师解海龙的到来,就此改变了她整个人生的走向。1991年,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解海龙在大街上偶然看到“希望工程”的公益活动介绍,决心加入这个队伍为希望工程做事。他成为了无偿志愿者,来到安徽省最贫困的山区金寨县,寻找摄影素材。他走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看见一个小女孩背着缝补的书包赶路,经了解后,解海龙得知这个女孩每天上学都需要往返24里山路,这让他心疼又感慨。解海龙觉得这个孩子太不容易了,他想要用镜头记录下这个六七岁女孩的故事,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山区孩子上学的艰苦。于是他就跟着小女孩一路拍,直到女孩走进教室坐下。这个小女孩就是苏明娟。当苏明娟握着铅笔抬起头的那一刻,解海龙不禁愣住了,昏暗的教室里,他发现这个女孩子的眼睛尤其的明亮,不掺一丝杂质。苏明娟看到一个陌生的叔叔在拍自己,也有一些慌乱紧张,那一刻,她的眼神里有些无措和惊恐,也有几分好奇和期待。“那眼神穿透力太强,能直击你的心灵。”解海龙这样评价道。就是这样的眼神,吸引着解海龙举起手中的相机,屏住呼吸摁下了快门。这张主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一经发表,很快在全国走红,凡是看过这张照片的人,无一不为女孩那双明亮干净,渴望知识的眼睛而触动。

希望工程看到这张照片以后,立刻决定用这张照片作为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国内各家媒体也争相转载报道。不少群众也被苏明娟的事迹所感动,纷纷解囊相助,想要为她圆一个“读书梦”。李万是第一个向苏明娟施以援手的好心人,他自己也不算很富裕,但是会把微薄的津贴攒起来给苏明娟作补助,每学期都会给苏家寄去100块钱,一直到苏明娟小学毕业。也正是这笔钱,给这个风雨飘摇濒临崩溃的贫穷家庭带来了希望。李万每次都是与钱一起寄过来的,还有他亲手写的信,上面充满鼓励与爱意的话语成为了苏明娟最大的精神支柱,到现在她都珍藏着这些信件。除了李万之外,还有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心人给予苏明娟帮助。

从初中念到高中,天津的一位退休老人逢年过节都会给苏明娟寄一些糖果和生活用品,也有一些小朋友会把自己的零花钱寄过来,大学生则是把自己打工兼职的工资也寄来资助苏明娟读书。中国人骨子里的善意让人们彼此互助,他人的援手让苏明娟感激得无以复加。后来还有一对来自大连的老夫妇给苏明娟寄来了自己的退休金,父亲苏友良却拒绝了这笔钱,他对女儿讲道:“这钱我们不能要,因为我们已经有别人的帮助了。”“你爸你妈还能干活,还能养活你跟弟弟。”于是苏明娟将钱还给老人,老人却坚决不肯收,只是说别担心我们的生活。在征得老人同意后,苏明娟把钱尽数捐给了希望工程,帮助其他需要资助的孩子们。校方也得知苏明娟家庭条件困难,于是提出作为贫困生,可以享有900元的生活补贴。是苏家依旧拒绝了,他们表示希望这笔钱可以给到更需要它的孩子们手中。

苏父苏母性格善良忠厚,最常教导孩子们的就是“知恩图报”,而他们也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榜样,逢年过节,苏明娟的母亲就会用自己的方式为资助过苏家的好心人做出报答。她会给他们寄一些自己亲手缝制的布鞋,腌制的一块块老腊肉,虽然不值什么小钱,但却满满的都是一片赤忱真心。这张照片在全中国家喻户晓,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成为了希望工程形象代表的苏明娟,要积极配合希望工程的宣传工作。这时的她已经顺利读完小学,升入了初中,在课余时间,她受希望工程邀请,会频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有一次,别人对苏明娟说她几天后就要去北京开会,让她准备准备。苏明娟懵懵懂懂,也不知道要去开什么会,直到来到北京,走入大会堂,才知道这是中国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时的她14岁,是整个人民大会堂里最年幼的与会代表。会后,苏明娟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

2003年,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她再也不是昔日那个时刻害怕辍学的小女孩了,她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上了大学后,苏明娟也不再需要其他人的资助,学费由国家来出。至于生活费,苏明娟遵循父母的教导,能靠自己的时候就绝不再麻烦别人,对于国家对贫困生的补贴,她希望这些补贴可以用来帮助更有需要的人。她选择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平日里会靠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她做过售楼员,也曾在北京摩托罗拉公司总部的人力部和财务部门实习过。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鲜花也总是伴随着诋毁。她做售楼员的时候,有媒体指责她利用大眼睛女孩的名人效应去卖房子。苏明娟无奈又委屈,她反问:“我为什么就不能做售楼小姐呢?”

在校期间,苏明娟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还拿到了国家奖学金,此外她还是学生会组织部部长。兴许是自己曾淋过雨,所以苏明娟想为其他在滂沱大雨中的人也撑起一把伞。苏明娟会将打工赚得的钱捐赠给其他贫困学生,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多次和同学一起赴山区支教,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知识。一次暑假,苏明娟组织其他几个同学,去家乡金寨县的另一个贫困乡村做支教工作。在那里的日子,苏明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她回忆起那次支教的体验:“孩子们上课的条件非常差,跟我上小学的时候差不多,四面通风,只有一个破屋顶,孩子们的家庭也都很贫困。”想到这些,苏明娟心酸不已。她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幸运,因为一张照片,就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而其他的贫困孩子,却还在泥潭里挣扎,梦想对他们来说是那么遥不可及。

一个苏明娟走出来了,可是大山里还有千千万万个苏明娟,他们当中有的人或许日后能够出人头地,而有的人或许一辈子也走不出山区。

照片改写人生,从白领到厅级干部

2005年,苏明娟顺利结束学业,进入了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正式成为了一名朝九晚五的白领。步入社会的苏明娟依然没有忘记初心,她自己拿到的第一份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苏明娟的休闲时间也和其他女孩子一样,和朋友一起逛街吃饭,买衣服,在电视机前看时下最火爆的选秀节目《快乐男生》。单位的待遇非常好,除了丰厚的工资以外,食堂还为员工提供一日三餐,和一套两居室的公寓,吃住问题都解决了,苏明娟攒下了不少钱,每个月都会寄给家里的父母。苏家的日子在女儿的努力下,也逐渐改善起来,从家徒四壁,到翻修新房,黑白电视机也换成了彩色电视,欠下的债也还清了,过上了好日子。除了给家里寄钱外,每年仍会定期资助贫困学生。

2006年,苏明娟和解海龙共同拍卖了那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版权,将拍卖所得的30多万元用于援建西藏的一所希望小学,给了数以千计的藏族孩子一个圆梦之地。苏明娟的善举也引起了当地官方的注意,2007年,苏明娟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又有人指责她还在吃那张照片的红利,并利用这个当上了官,但苏明娟这个职位只不过是兼职团干,她不领取任何报酬,只是号召更多的人关注公益事业。

2018年,苏明娟又拿出3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设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助力实现更多贫困学子的上学梦。现在在家庭方面,苏明娟也得到了美满,如今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有人就好奇地问苏明娟,孩子的眼睛是不是跟她一样大。苏明娟笑吟吟地说:“不大,眼睛很小的,和她父亲一样。”苏明娟表示以后会带着孩子一起去捐款,在公益事业上不断努力。她很感激解海龙,曾对解海龙说:“老师,如果没有那张照片的话,我可能也就读到高中毕业吧,如果没有那张照片,我想我后来的人生路也不会走的这么顺利。”然苏明娟自己也很努力,但是她心里很清楚,因为那张照片,她的梦想才得以实现。现在在网上搜索苏明娟的名字,就能看到她现如今的动向。

2021年11月16日,苏明娟助学基金获赠200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读书。12月3日,苏明娟以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的身份出席了“苏明娟助学基金”捐赠活动。

在公益的道路上,苏明娟的脚步从未停止。苏明娟时常会和那张大眼睛照片合影,她言笑晏晏地站在照片旁,与旁边照片上的苹果头小女孩形成一种微妙的对比。她从接受资助者,变成接过爱心接力棒的主动捐赠者,从淋雨的人变成了撑伞的人,苏明娟眼里已经不再有童年时期的迷茫和惊恐,变得更加温和坚定又从容。但是她眼中的光依旧明亮,一如往昔。

以上内容就是为您提供的5篇《苏明娟“大眼睛女孩”个人主要事迹简介》,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推荐访问:事迹 眼睛 女孩 苏明娟“大眼睛女孩”个人主要事迹简介五篇 苏明娟 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故事主要内容

版权所有:信达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信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信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40191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