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信达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6篇)意识形态工作主题研讨发言材料汇编(精选文档)

(6篇)意识形态工作主题研讨发言材料汇编(精选文档)

时间:2024-03-26 16:39: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6篇)意识形态工作主题研讨发言材料汇编(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6篇)意识形态工作主题研讨发言材料汇编(精选文档)

意识形态工作主题研讨发言材料汇编(6篇)

意识形态工作主题研讨发言材料汇编

(6篇)

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弘扬主流思想的重要职责,因此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探讨在这一背景下,国有企业应如何应对和适应互联网环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一、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快速、广泛和多样化。国有企业必须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包括信息流动的高速度、信息传播的多渠道、信息获取的广泛性和用户参与的主动性等。只有深入理解这些特点,才能在问题出现时知道如何去解决和应对,才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把握主动权。

  二、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意识形态宣传

  互联网平台成为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渠道。国有企业应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并完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传递正确的意识形态信息,塑造企业形象,引导舆论导向。在官方网站上,可以发布重要政策、宣传片和企业形象等内容,展示国企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贡献。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则可以用来发布企业动态、行业分析、专家观点等内容,与用户进行互动,传播正能量,增加用户粘性和影响力;
同时针对企业职工,国有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内部公众号,对于不适合广泛宣传的企业制度、内部重要会议等,向内部企业职工进行制度宣贯和会议精神的传达,充分做好企业职工的意识形态工作。

  三、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

  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舆论具有广泛传播、迅速扩散和强大影响力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及时了解网络上对企业意识形态的评价和讨论,合理回应负面信息,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保持企业形象的良好声誉。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的舆情分析,了解社会对企业的关注点和热点话题,针对性地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引导。同时,积极参与网络讨论,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传递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树立企业的公信力和形象。

  四、加强员工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

  国有企业作为意识形态的阵地,应加强对员工的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通过互联网载体如“学习强国”“党员E先锋”等平台图文并茂地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提升思想素质。国有企业可以通过组织意识形态培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搭建意识形态交流平台等方式,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提高员工的意识形态素质和政治敏感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也可以邀请政治理论专家、行业领域专家等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员工对国家政策和企业意识形态的理解。同时,建立员工意识形态交流平台,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意识形态讨论,分享经验和思考,促进思想碰撞和共同进步。

  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与创新

  互联网企业在技术、平台和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国有企业应积极寻求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与创新。通过合作共赢的模式,可以借助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支持和平台优势,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国有企业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意识形态宣传活动,共同策划并推出相关产品或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扩大宣传覆盖面。同时,还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企业重要信息和数据的保护,防范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稳定运行。国有企业可以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监控和防护。同时,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员工正确使用互联网和信息系统,防止信息安全漏洞的出现。

  在互联网环境下,国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员工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与创新,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措施,国有企业才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堤坝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引领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当前连云港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其势渐成、其时将至。在此关键时期,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战略考量、重大任务和实践路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辩证法,在集中精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极端负责”的硬作风,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撑。

  一、坚持以立为本,为高质量发展立心立魂

  ***总书记在党的20D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只有从思想深处“立”得住,行动举措才能站得稳。对连云港来说,肩负“立心”“立魂”这个重大政治任务,需要坚持理论舆论同向发力、文化文明同频共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当下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的火热实践中,始终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把牢正确的前进方向,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高举旗帜明方向。党确立***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连云港市始终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一方面,重抓“关键少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全党全社会的风向标作用,坚持一月一专题,以领学自学、研讨交流、专题辅导等方式,推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学深悟透做实,切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更加坚定地铭刻在内心中,融入血脉里,落实到行动上。另一方面,注重统筹推进,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引领“全员覆盖”,针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充分彰显“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作用,采用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方式下基层接地气通民气,创新推出“建设优秀宣讲队伍、打造优异宣讲阵地、培育优质宣讲品牌”的理论宣讲“三优”提升工程和优秀剧目“六进”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进一步以文化人固根本。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我们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为意识形态的发展巩固提供更加充沛的文化承载和文明滋养。连云港市深入践行***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一方面,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意推出“花果山的二十四节气”“山海遗韵”“山海藏珍——让文物活起来”“我和连云港的四季有约”等系列短视频,“朐风海韵越千年”丛书,以及“节气连云港”海报、表情包,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持续推动港城本地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始终把思想指引和价值引领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指针,积极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涌现出人民楷模王继才、全国道德模范方敬等一批重大典型,打造了“一群好人、满城春风”的城市名片,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丰厚滋养。

  全面落实“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凝心聚力启新程。***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出发,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根本任务最集中最鲜明的概括,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开辟了新境界。连云港市创造性地推动“两个巩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一方面,统筹“两论”发力,注重把理论管方向、抓根本和舆论管导向、聚力量有效结合起来,用理论升华舆论,用舆论助推理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20D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等重大主题宣传,连续策划“潮起海州湾逐梦新港城”“奋战攻坚突破奋力争先进位”等全媒体新闻行动,合力唱响奋发向上的主旋律,不断凝聚意识形态的人心力量。另一方面,深化“两中心”建设,推动各县级融媒体中心持续在提质增效上进行新探索新实践,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因地制宜地进行资源整合、平台聚合、活动联合,持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两中心”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二、坚持立破并举,为高质量发展激浊扬清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了向上向好态势,同时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面对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气。做好意识形态这项争取人心的工作,必须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始终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强化思想引领,坚决抵制错误观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提出源于问题,理论的魅力和感召力来自解决问题。***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方面,面对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学好悟好用好《***著作选读》等权威教材和重要辅导读物,加强阐释解读和舆论引导,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让理论的价值在回应现实关切中彰显,让理论的伟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倍增。另一方面,面对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积极通过理论社科研究阐释,准确辨析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本质及影响,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立场坚定地批驳谬误,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斗争,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引导广大干群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强化舆论引导,努力净化舆论环境。***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
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一方面,要树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不动摇,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同时要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新闻精品,持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另一方面,要坚持群众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也就在哪里,健全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同时要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持续推进“清朗”“净网”“剑网”“护苗”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聚焦“自媒体”乱象、网络谣言、网络水军操纵信息内容、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等问题开展整治,充分保障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牢牢把握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

  强化初心引航,不断夯实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民生取向”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更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一方面,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察民情,深入基层发现问题、寻道问策,“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建立完善舆情联动研判处置工作机制,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情民意,特别是做好涉及群众多、范围广、影响大、关注度高的决策项目,重大活动和改革措施等事前网上舆情风险评估工作,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采纳合理诉求。另一方面,牢记初心使命,合力解民忧,通过正面引导,多角度多渠道诠释、分析和疏导,把群众的正当民生诉求变成全社会真抓实干的共识和动力,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致力于惠民生、解民忧、造民福,推动高水平实现“民生七有”,充分体现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担当新作为。

  三、坚持以学应新,为高质量发展提能增效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学习是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公开讲话”,也是***总书记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习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皆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工作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征。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紧跟新形势、用好新技术、增强新本领,才能在以学应新、以变应变中,始终把牢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通过学习提高政治能力。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求。政治能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践的,关键看行动。一方面,要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人民至上,心怀“国之大者”,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科学研判、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重大风险和挑战,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另一方面,要保持政治定力,善于驾驭复杂局面,凝聚社会力量,防范政治风险,在根本重大原则问题上坚持党的政治信仰、政治主张、政治立场不动摇,着眼实现“两个巩固”不动摇,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亮底色,永不变质,在守正创新中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通过学习提级技术赋能。当下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75.6%。随着ChatGPT等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更趋复杂。一方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不少干部存在“本领恐慌”,担心能力跟不上“时代节拍”。必须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不断强化新技术、新应用学习,借助技术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制高点,进一步锤炼“八项本领”、铸就“七种能力”。另一方面,要主动担负起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安全的使命责任,坚持以数字化为意识形态乃至各项工作赋能,创新打造网上“孪生”工作阵地,并加强对数字技术新课题、新领域的研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推动阵地、人才线上线下融合,在网上同步开展“数字+”理论学习宣讲、舆论引导、文化传播、文明倡导等工作,更好实现意识形态工作在“云端”“指尖”有效对接。

  通过学习增强斗争本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三个务必”的要义之一,是党的鲜明品格和优良传统。党的20D报告指出:“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一方面,要认清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党员干部必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伟大斗争新的历史特点,主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真刀真枪和斗争一线中经风雨、磨意志、长骨气、强操守,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堤坝,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主要表现、生成机理及破解之策

  近十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风险就此消失。党的20D报告指出:“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1]5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愈益激烈,西方国家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攻击和渗透。比如,在网络上抹黑“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倡议,并肆意设置议题来丑化中国的形象。由此可见,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风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表现

  “风险”(risk)一词大约出现在十六七世纪,据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考证,它是由西班牙或葡萄牙人传入英语之中的。最初,人们使用风险指航海到未知领域所遇到的难以预测的风浪、礁石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意为发生损失、伤害和不利的可能性。后来,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商业活动中保险、借贷业务开始兴起,风险又被用来描述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和财产损失。风险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既与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拓展所引发的事件之间关系的变化直接相关,又与客观事物自身的变化所引起的原有事物内部或原有事物之间关系的变化紧密相连。意识形态风险不是外显为一种可视化的损害,而是内隐为一种持续性累积的破坏性能量而存在,一旦被外在突发事件点燃,便会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严重冲击,从思想领域开始,迅速蔓延至政治、社会等领域,进而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性危害。因为这种特殊风险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因此意识形态极易成为国家之间进行博弈的工具或手段。

  “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2]在全媒体时代,随着舆论场域由线下现实空间转移到线上虚拟空间,网络自身所带有的自由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其变成大量人员参与、虚假信息流播的复杂舆论场,迅速成为舆情热点、悖论现象、错误思潮、议题设置的集散地和放大器,加上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变本加厉,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也随之加剧,网络空间演变为“寂静的战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是指在网络场域中由外部冲击或内生问题引发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被消解、功能被弱化、价值被分化从而使意识形态处于有效控制与无效控制之间的一种不确定状态。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若任其滋长,将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话语权开始旁落。换言之,在我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面临消解的风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多元价值观的侵蚀、党的领导地位面临边缘化的冲击。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与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相比,发生的概率更大、能级更高、掌控更难,成为意识形态风险领域的“最大变量”。相对于其他领域中的意识形态风险而言,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呈现出一系列非传统特征。

  1.快速扩散性。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社会思潮交流交锋交融、个人情绪宣泄表达的场所,更新迭代的网络媒介加快了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传播速度。人们借助于网络的即时性、高效性纵然相隔万里也能进行“面对面”交流,这就意味着曾经的线性或网状的信息传播模式被“裂变式”传播模式所取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借助于网络能够在各个传播层级之间实现几何指数裂变扩散。在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机制下,每个人在网络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舆论场,兼有信息生产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跨地区、跨民族、跨国家的演变趋势无以复加。

  2.渗透隐匿性。在全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战场,某些西方国家表面心怀善意,宣扬所谓正义,实则包藏祸心、深挖陷阱。“向世界其他国家兜售‘美式民主’……是霸权主义在虚拟世界的扩张与体现……”[3]他们凭借自身的网络文化霸权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内嵌于各种网络产品和服务之中。例如:好莱坞某些电影、欧美的一些流行音乐等刻意、巧妙地宣扬着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部分受众沉溺于这种感官盛宴中无法自拔,意识形态认同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偏移,这种借助于生活化的叙事方式来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风险更不易被察觉;
有些西方媒体长期戴着有色眼睛看中国,抹黑、丑化中国,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制造虚假信息、混淆视听,通过裁剪网络图片、视频,人为制造流量、博取眼球,刻意蒙蔽网民。

  3.交叉叠加性。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线上线下联动”,即网络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交叉叠加。随着网络技术的最新讲话系列,国际国内、线上线下的边界性愈发模糊,它们相互交织不断融合,网上充斥的不同社会思潮渗透到现实生活,能够衍生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风险,这些不同领域的风险交织叠加能够产生放大效应,最终形成风险综合体。另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的外源性风险和内生性风险缠绕交错。外源性风险主要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相互勾结并不断扩大势力,利用网络全方位传播他们的价值观所形成的风险;
内生性风险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在网上相互耦合发酵所形成的风险。二者交叉堆叠所带来的风险形成“乘数效应”,一旦爆发就会造成全局性的危害。

  二、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机理

  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机理是制定有效破解之策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4]152这句话表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现实生活,同样意识形态包括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也离不开人们的现实生活。

  (一)逻辑起点:现实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有效表达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拥有广泛共同利益的社会成员彼此联系起来,诸如反映各式各样利益要求的阶层、阶级、国家就这样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2006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出现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6]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的必然结果,民众的利益关系也随之不断分化,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多方向发展的特点。既往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被打破,致使利益相同的社会成员以一种全新的条件实现重组,各类不同社会利益主体不断涌现,引发了多种多样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一些深层次的利益固化的藩篱开始显现。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为保障既得利益的持久性、稳定性而设置的壁垒,这些壁垒既有之前旧体制中尚未触动遗留的,也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新形成的。当前,利益固化藩篱作为一种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已经显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成为阻拦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高墙障碍,成为侵蚀社会公平正义的毒瘤恶疾,也是造成利益冲突的重要根源。此时,传统利益表达机制远远滞后于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复杂化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部分群体合法的利益呼声很难得到有效回应。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使得它成为这部分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天然场所,随着负面情绪和矛盾越来越多,便会以一种极端方式在网络上进行释放。我们知道,当民众一些合理的诉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便会在网络上大量聚集发酵,很容易出现集体非理性的民意表达浪潮,这些民众极易被错误价值观误导。加之,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推波助澜,从而引发相关利益群体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抵触甚至反对,现实利益冲突就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逻辑起点。

  (二)技术支撑:更新迭代的网络技术出现异化

  当今世界,信息革命浪潮在全球范围风起云涌,以云计算、大数据、AR/VR、物联网为代表的颠覆性网络技术加速创新,并逐渐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包含着自己的对立面,网络技术也不例外。一些有悖于网络技术研究和应用初衷的负向价值愈发凸显,网络技术异化越来越引发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马克思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换来的……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4]776。马克思看到现代工业和科学与贫困和衰颓之间存在着对抗,并指出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的现代技术出现异化的原因在于掌握和使用它的人。

  目前,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托自身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竭力鼓吹所谓的“网络自由”,一些西方的政客、学者也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来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敌对的和虚假的意识形态搭乘网络技术异化快车开始在网络空间隐匿传播。这些技术异化主要包括三个类型。首先,深度伪造技术。深度伪造技术是一种运用AI程序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音视频的模拟技术,其致命性在于让虚假信息以高度可信的方式欺骗社会公众,混淆黑白,降低人民对社会的总体信任度,进而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理性造成冲击。其次,暗网运行。暗网是运用网络先进技术加密的网络空间,其服务器和数据传输的信息内容被先进的技术密码层层保护,呈现出“隐身”的状态,这就导致暗网成为涉恐涉暴、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肆意滋长的黑色空间,这些“黑色信息”无孔不入,也侵蚀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最后,算法推荐。算法推荐是一种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算法为一体的技术,它通过对网络用户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推送相关信息,巧妙、精准地向用户推送他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导致受众视野逐渐窄化并被囚禁于算法推荐产生的“信息茧房”之中,逐渐改变网络用户主体的价值判断,致使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被弱化。

  (三)助推因素:网络中信息的频繁多元交流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7]在传统意义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在血缘关系、地域关系和业缘关系基础上互动的,多以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为主。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网络社会时代,并且这个社会还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继续扩展。网络社会中的互动带有的自由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这就使得网络空间成为大量人员参与、多元观念交流互动、虚假信息汇聚的复杂舆论场,迅速成为悖论现象、错误思潮、议题设置的集散地和放大器。在网络时代,人类交往活动呈现出新的发展样态,网络社会的出现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着新的塑造。

  网络社会的互动以网络人机互动系统、网络人际互动系统、网络自我互动系统为基础,从实质上来看,这正是现实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在网络场域的反映。网络人际互动系统是网络社会互动的核心范畴,原因在于它是现实社会中人向网民转化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现实社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都会在不同层面上得到满足,形成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构成网络社会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8]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使网络交流更加活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文化程度的网民的网络互动千差万别。作为每一个传播节点的网民受到自身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好奇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歪曲、夸大、渲染处理,进而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此外,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缺乏正确价值认知和行为判断的网民极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尤其是被一些网络意见领袖所裹挟,有可能演变为、异化为非理性信息的传播者。在网民进行信息频繁交流的过程中,不良信息就会出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迅速扩散、发酵,可以说频繁的多元交流提升了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的生成速度。

  (四)外部条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跃升,境外敌对势力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行为既在传统领域实施,更在互联网上进行,尤为明显的是他们注重在互联网上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国家在网络上对我国策划“颜色革命”的力度开始加大,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这是由于个别西方国家冷战思维的阴魂不散,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采用“非友即敌”的绝对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并以此来将关联国家划分为敌友阵营。一些受冷战思维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逐渐走向联合,发动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围剿”。

  境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渗透和颠覆活动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生成的外部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部分境外资本蚕食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我国互联网产业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境外资本利用注资的方式开始进入全媒体行业,受境外反动势力控制的资本肆无忌惮地表现出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狂热情绪,利用其所控制的媒体制造、引导、绑架网络舆论,这些杂音甚至一度盖过主旋律,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带来危害。其次,“三股势力”利用网络加紧意识形态渗透。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相互勾连,借助互联网把这些背逆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思想向各地传播,甚至蔓延到穷乡僻壤,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带来极大威胁。最后,境外敌对势力运用网络霸权和文化霸权蛊惑人心。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鼓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标榜自己一向都站在永恒的正义和真理一边,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变换着形式在网络上向我国网民反复推销,妄想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

  三、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破解之策

  2019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政治、意识形态、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风险防控与化解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我们在新时代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用力。

  (一)扛起政治责任,打赢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战

  “政治责任是政治官员履行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推动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执行的职责,以及没有履行好这些职责时所应承担的谴责和制裁。”[9]为了更好地理解政治责任,我们把政治责任主体应做的分内之事称之为积极意义的政治责任,把政治责任主体未履行好积极意义的政治责任所受到的谴责和制裁称之为消极意义的政治责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比较而存在,没有积极意义的政治责任,就没有消极意义的政治责任;
没有消极意义的政治责任,政治责任主体就不会更好履行积极的政治责任。由谁来承担、确定或评价二者的内容、范围是区分民主政治和专制政治的重要标志。

  通过对一般意义上政治责任内涵的界定和分析,明确领导干部作为政治责任主体在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中哪些是应为的政治行为,从而使其明确政治责任范围,更好地扛起政治责任。2018年6月,***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10]98为此,我们在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党管意识形态。这是党在长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总结的基本经验,任何时候都必须抓紧、抓好。党的20D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1]43一是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中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在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不断优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
全党动手下大力气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以党内法规形式明确各级党委(党组)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并将其纳入巡视范围。二是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对于那些把责任推给上面和留给后面的部门单位要严肃问责,切实做到敢管敢抓、真抓真严;
树立补齐意识形态工作短板、担负起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主体责任,努力形成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探索破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痼疾的新思路、新方法。

  2.坚持党性原则。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坚持党性原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保证。

  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理直气壮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11]一是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性。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实处,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更好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二是加深对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认识。

  ***指出:“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人民精神力量。”[12]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意志、主张就是人民的意志、主张,没有离开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离开党性的人民性。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具体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体现为:只有坚持党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
只有坚持人民性,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完善制度体系,打赢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防御战

  《辞海》对制度的解释:一是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二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我们可以把制度理解为一整套经过长期的实践或精细的顶层设计形成的并且被广大群众所广泛认同和遵守的能够解决问题的行为准则或规范。制度通过一系列规则划定人们的活动界限,使存在于特定时空的社会主体遵循相应的活动秩序,从而营造一种平衡的、稳定的、有机的良好社会环境,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会冲突,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当今社会,制度的这种功能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工具,国家的制度化程度不仅是衡量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还是执政党执政水平的直接体现。

  2019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作了《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指出:“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13]这就要求我们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工作效率和治理效能,为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舆论引导制度。作为网络意识形态最前沿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作用十分重要,正确的舆论能够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发展,错误的舆论则会撕裂社会、引发冲突,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能否守得住、疏通好直接关系意识形态风险是否防得住。以往新闻舆论工作经验已经证明,对舆情一味地“堵”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负面信息反而会以更加隐蔽的方式产生更多负面情绪,应当采用疏通引导的方式对待舆情危机。为此,一是完善信息的公开机制。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做好信息公开的能力和水平,除了运用好传统信息公开手段外,还要善于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让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止于真实的信息,引导民众回到理性思考、合理讨论的轨道。二是加强新闻发言人及其团队建设。与国内高校通力合作建立新闻发言人的人才培训基地,在培训中增加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进行舆论引导的课程;
团队要加强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和舆情发布机制建设,及时将党和国家针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的发声传播出去。

  2.完善风险防控制度。2018年4月,***在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10]这为我们构建风险防控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机制是制度体系的具体化,是系统各要素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将风险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水平。一是建立风险研判机制是前提。党和国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实时监控风险的走向和聚合速度,对搜集的碎片化的网络风险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预测风险变化趋势,提前发布警示信息。二是健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是关键。它贯穿于整个风险防控的全过程,有关部门要组建专业团队,对风险进行科学而客观的整体性评估,有重点有梯度地划分风险等级。三是构建风险防控协同机制是根本。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边界具有模糊性,与经济、政治、社会、国防等领域交叉,这就要求各个风险防控主体之间信息互通、相互合作、协同联动。四是压实风险防控责任机制是基础。各个部门、各条战线要强化责任担当,抓好风险防控的绩效评估,尤其是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倒逼相关责任部门履行防控责任。

  (三)加强网络管理,打赢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阵地战

  列宁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
“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14]。这说明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会经历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对网络的认识亦是如此。最初,我们把网络仅仅定义为信息通信技术,即一种可以迅速地对文字、图片进行采集、存贮、传输,实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的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很多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声、留言,我们把网络看成是新媒体平台。现在,“互联网+”正在与各行各业产生“化学反应”,智慧农业、共享经济等一系列与网络相关的事物不断涌现,网络与人们生产生活的交汇融合日益广泛而深入。从本质上来看,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仍然是意识形态风险,只不过是发生在网络场域中的意识形态风险。要想更好地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就必须加强网络管理,在互联网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顶得住、打得赢。

  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5]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网络管理的过程中做好以下两点。

  1.加强依法治网。随着网络产业的迅猛发展,多种风险源点也开始在网络聚集蔓延,作为新“疆域”的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这就需要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纳入治理网络空间的全过程,让法治为网络发展保驾护航。一是从立法方面来说,推进科学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但对于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解释力和针对性尚存在不足,这就需要对现有法律进行补充完善,及时填补法律空白。二是从执法方面来说,推进严格执法。按照依法治网、立足现实、协同共治的网络空间执法原则,加强对威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活动的打击力度;
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业务熟练、能打硬仗、敢打胜仗的执法队伍;
建立网络执法监督机制,避免执法过程中暗箱操作、不公正执法,对网络执法质量进行动态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三是从司法方面来说,推进公正司法。与时俱进出台适用于网络法律法规的司法解释,坚决同新形势下网络意识形态犯罪作斗争,发挥法治手段在净化网络环境中的重大作用;
加大对网络黑客、机密泄露等网络意识形态犯罪的惩处力度,形成威慑力。四是从守法角度来说,推进全民守法。建立健全网络法律的宣传教育机制,尤其要加大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广大网民要自觉地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不断增强懂法、守法、用法意识。

  2.强化网络管理的技术保障。我们要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构筑网络空间安全防火墙,抵御西方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破坏。一是加大网络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网络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去,联合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将技术的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厚根基。二是善于运用新技术。我们要注重技术研发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即在进行技术的开发应用的同时,要确立其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规制技术异化带来的风险,而且可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上传播提供更加有效的平台,守住守好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

  (四)进行伟大斗争,打赢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主动战

  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每前进一步都是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学说斗争中完成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自身使命的基本途径,敢于进行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可以说,一部百年DS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百年征程,百年奋斗,培养和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本领。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6]具体来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发扬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人们在解决矛盾过程中展现出的意志品质、精神面貌和思维状态的总和。一是要唤醒斗争意识。斗争意识是斗争精神的前提和条件,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披上政治、文化、学术外衣的西方价值理念在网络空间进行隐匿传播,我们必须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要有时刻准备好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二是要坚定斗争意志。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头脑清醒,时刻坚定理想信念,磨砺斗争意志。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网络空间的一切错误思潮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

  2.讲求斗争艺术。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斗争方式。在斗争策略上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斗争。比如对于西方国家在网上抹黑、污名化攻击我国的人权、民主的行径,一方面通过白皮书、新闻发布会有理有礼有节地进行意识形态斗争,揭穿西方霸权主义的本质及西式民主和人权的虚伪;
另一方面主动发声,讲好“中国故事”,让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中国,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3.增强斗争本领。斗争本领是斗争主体遵循斗争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解决矛盾的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惧怕同敌对势力展开斗争,拿出战士的勇劲斗志,这是提高斗争本领的前提。斗争本领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与生俱来的,未经过实践磨砺就无法提高斗争本领,我们要在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实践中锻炼斗争本领,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练胆魄、长才干,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主动承担斗争任务,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久久为功,自然会练就一身真本领。

如何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引导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舆论作为多数人的共同意见,作为一种观念的集合,是社会思潮的言语表达,是意识形态的特定表现形式。舆论可以诱导社会思潮、影响意识形态。舆论工作十分重要,事关大是大非,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安定团结和社会进步。对舆论要掌握和引导,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一、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放在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位置。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忽视思想的力量、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所以,我们要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领域最具标志性的成果,就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向上向好态势,但也要看到,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任务依然艰巨。

  二、正确认识意识形态领域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

  舆论一词古已有之,可以理解为社会大众的言论。舆论可以是五花八门的,然而舆论导向和舆论不同。

  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舆论引导者的意图、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舆论导向正确与否,政治标准是根本标准,具体到我国,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
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映社情民意,社会政治稳定。

  一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舆论可以引导民意。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突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使全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二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事关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在经济方面,曾经,在“海南毒香蕉”事件上,香蕉致癌的谣言使得我国香蕉产业遭受重创,出口份额锐减,损失惨重,由舆论乱象造成的产业重创例子还有不少。舆论导向把握得好,可以规范经济秩序,调节经济的发展,保护我国各个产业健康成长。在社会领域,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可以破谣言、正视听、树规范,引导群众的行为取向,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舆论反映社情民意,对舆论进行引导能够化解社会矛盾,疏通民意,消除谣言,安定人心,维护正常的社会运转秩序。

  三是把握舆论导向在思想道德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一种“软约束力”,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把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道德、新风尚传递到千家万户。有利于培养人们崇高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的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自尊、自爱、自强之心,对于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匡扶正义、净化世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当前我国舆论引导所遇到的挑战

  一是西化信息渗进舆论领域,意识形态遭到挑战。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锋深刻复杂,西方国家有意识地加紧向全世界推销意识形态,策动形形色色的“颜色革命”。这种颜色革命,往往先拿舆论当突破口。国际上各种反动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宣传,进行意识形态与文化上的渗透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与此同时,我国社会转型期阶段特征和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比的滞后性,导致人民群众在社会剧烈变动中,心理震荡加剧,利益受损,为负面舆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一些攻击党、抹黑党员干部的负面舆论,致使部分公众情绪消极,催生不良社会心态,冲击到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

  二是社会舆论的真实性受到威胁。新闻媒体的商业化运作导致个别商业网站和新闻从业者缺乏职业道德,为了获取“眼球效应”或经济利益,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使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不仅严重破坏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而且大大冲击了人们的道德观念。

  三是新兴媒体给舆论引导带来的难题。例如,媒体炒作风潮盛行。为制造轰动效应以吸引眼球,新兴媒体惯用炒作的手法。当公众沉浸于虚假热点中时,正确舆论引导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途径方法

  ***总书记的传媒新政,给我们有两点启发:一是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二是考虑新型媒体发展规律。这两点切中了当下媒体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为我们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引导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一要遵循新闻宣传和传播学的规律和方法。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舆论传播规律办事,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根本方法。

  二要推动网络等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有机融合。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的格局下,虽然传统的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新兴媒体形成的新舆论场也发出了越来越强大的声音,如果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重视不够、引导不力的话,也会在实践中失去话语权,降低舆论引导实效,甚至造成对主流舆论的冲击。媒体变革造成的新形势下,要想正确引导舆论,就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把网络作为一个极重要的媒体来对待,充分发挥其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的作用,促使网络等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整合资源共同打造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新格局,推动各种传播技术的融合,实现舆论引导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要特别防止主流媒体集体失语、失声而非主流声音唱主角的尴尬局面,警惕民间网络、边缘化流言的“先入为主”,左右和影响事件的走向,从而导致整个舆论场的失控、失管、失态。

  三要用法律武器作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手段。尽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管好舆论。由于我国司法建设和社会发展相比的滞后性,使得相关法律在处理新问题上难免力不从心。这时产生民意的呼声、舆论的呼唤本来是有合理性的。但是,如果让舆论改变司法审判结果,就会有人利用舆论操控法律,这才是真正有违公平,有害于社会有序发展。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我们应该以完备完善的法律,让任何人不必用过舆论来影响司法实践,不需要通过舆论来伸张正义,还社会一个清明的视听环境。

  四要积极吸纳舆论的积极作用,重视舆论监督。社会舆情的发展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兴起,有力推动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主动通过网络就公共问题等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公众通过新媒体表达诉求、抒发己见,对政府决策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推动,对公共管理体制机制、运作模式及政策制定等产生重大影响,有力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

  网络舆论往往是官方的导盲犬,可以充分了解一定时间的民众情绪,引导得好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政府形象威信的建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人员要始终聚焦总目标,立足岗位职能,加强理论武装、舆论引导,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审读能力建设,正本清源、纠偏正向,深刻揭批错误思想的根源。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为实现总目标贡献力量。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能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要看能不能占领网上阵地,能不能赢得网上主导权”。这一论断,深刻阐述了做好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当今时代,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能把握时代主动权;
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过好互联网这一关,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让党的声音始终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

  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的重中之重。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一是必须把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宣传作为重中之重。拓展网上理论传播矩阵,培育理论宣传品牌,通过网上课堂、网络宣讲、理论研讨、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推出一批直面热点、深入浅出的理论产品,全方位、多维度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统筹推进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议题设置。大力宣传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伟大实践、取得的重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办好网络主题活动,用好网上展馆、数字展厅等载体,坚持讲故事、讲经验、讲道理相统一,生动展现国家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导人们通过身边可感可知的新变化、实实在在的新收获,深刻感悟真理力量、精神力量、实践力量。三是推进网上宣传创新。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用好用活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喜好的平台载体、形式样态、词汇话语,灵活运用直播、短视频、动漫、Vlog等融媒体形式,打造导向鲜明、形式鲜活、贴心有感的网络产品,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传播矩阵,用好声音唱响主旋律,让大流量充盈正能量。深耕青少年网民活跃聚集的网站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确保主旋律在最有活力的领域“不缺席”、在最受欢迎的地方“不落伍”。

  二、坚持管得住是硬道理,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清气朗、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
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把健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作为“牛鼻子”工程,坚持系统性谋划、综合性治理、体系化推进,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一是坚持党管互联网,切实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两个所有”要求,把网络内容作为党管媒体的重中之重。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二是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网络平台既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信息内容管理的首要责任主体,在净化网络空间方面责无旁贷。要强化互联网行业自律,充分发挥网站平台的技术、人力优势,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网。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要健全完善网信领域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创新开展网络普法,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四是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坚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持续开展对网信前沿技术发展的跟踪研究和应对储备,着力防范化解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安全风险。五是充分发挥网民主体作用。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成为正能量的生产者、传播者、引领者,推出更多有温度、接地气、暖人心的网络文化作品,共同弘扬正能量、唱响最强音。同时,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深入研判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新苗头、新动向、新趋势、新特点,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风险防范,坚决清理各类有害信息,及时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观点,严密防范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破坏,切实筑牢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屏障。

  三、坚持用得好是真本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必须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中央政治局以“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进行集体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重大任务,“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一是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新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二是坚持移动优先策略,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占领新兴传播阵地。加强对网络媒体平台资本、资质、资格管理,切实把宣传舆论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互联网这个主战场上,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型突围”,真正做到始终坚持“主阵地”意识不放松,同时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三是以新技术促进媒体融合,以强烈的紧迫感抢占技术风口,瞄准新技术新趋势进行重点布局、全局重塑,充分借助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努力把党校建成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坚强阵地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校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处于第一线,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这块重要阵地必须牢牢掌握在忠诚于党、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新时代,党校要坚守初心使命,充分彰显自身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就必须在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尽职尽责、主动作为,

  “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用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1〕。

  一、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

  “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乎旗帜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民族前途命运。”〔2〕我们党要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关键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姓党”这个关键,充分发挥思想看齐和政治对标作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坚决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则、思想解放不逾矩,并贯穿于教学、科研各项工作中去,进而努力把党校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

  (一)突出主业主课地位,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首要的是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3〕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决定了其工作重心必须是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首先,理论教育是根本。各级党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学员感悟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触动内心灵魂、解决思想困惑,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走深走心走实。其次,党性教育是关键。一方面,党校“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的性质宗旨、‘四史’、中国革命传统、中华传统美德、党风廉政等教育”〔4〕。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推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努力把党校建设成为领导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

  (二)强化理论研究阐释,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5〕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智库,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研究责无旁贷。党校要充分发挥“马”字号和“党”字号的学科优势和理论优势,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研究,加强对改革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研究,源源不断推出有分量、有价值、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在权威党报党刊、论坛网站先发声、快发声、多发声,以“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某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问题”〔6〕,进而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牢牢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舆论话语语境,党校教师不仅要坚持正确的话语导向,在课堂、讲坛、论坛上旗帜鲜明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而且要旗帜鲜明地讲授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目标、优良传统和作风等。面对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党校教师决不能当旁观者,不仅要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澄清并纠正一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而且要坚决批驳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诘难和攻击,筑牢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防线。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国内暗流涌动的错误思潮,党校教师更要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发展规律,坚持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即“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面前要敢于亮剑、表明态度,不当旁观者,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错误思潮”〔7〕,以消除政治“噪音”、净化社会“杂音”。

  二、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

  理论一经为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总书记指出:“组织开展集中宣讲,是推动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工作方法,要坚持把这个方法用好。”〔8〕每当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或开展重大活动时,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都会及时组织宣讲团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理论宣讲,已经形成了领导干部率先讲、党校讲师深入讲、专家学者专题讲、基层骨干针对讲的成熟有效的宣讲工作格局。首先,党校教师作为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理论宣讲主力军作用,在认真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还必须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融入群众,把“理论宣讲下基层”作为新时代党校的重要职责。其次,党校教师要及时把党中央的声音传播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坎里,努力把政策理论宣讲打造成为没有围墙的“流动党校”,解决好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破解理论武装“上热中温下冷”的困境,以发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进而筑牢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思想长城”。

  (一)先学先懂、真信真行,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和创新理论

  党校教师作为党的主张和创新理论的宣讲者、传播者,首先必须先学先懂,这就要求其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做到准确表达、正确释义。党的理论每创新一步,党校教师就必须先学一步、学深一步,为宣讲做好准备,以期使自己能够在第一时间讲透彻党的创新理论。其次,党校教师要真信真行,准确把握党的20D报告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满怀激情地宣讲好‘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宣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体系,宣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征等”〔9〕,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教育群众、浸润人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在人民心中开花结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党的创新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党校教师在宣讲的过程中,只讲实际、不讲理论,就不是理论宣讲,而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理论就不接地气,就没有生命力。为此,党校教师在进行理论宣讲时,首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博,找准思想理论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其次,党校教师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做到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掌握实情,深入开展“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解读准、解读全、解读透、解读深〔10〕,“让普通群众都能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学得会,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指导实践、促进发展、引领风尚的精神力量”〔11〕。

  (三)创新内容方式,提高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

  ***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大众化、通俗化既要体现在宣讲内容上,也要表现在宣讲方式上。首先要对宣讲内容进行分众化、通俗化“提炼”“加工”。各级党校要科学划分受众层次,深入研究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思想特点、行为规律、愿望诉求,设置不同的宣讲内容,做到“因人宣讲”,满足各类人群的多维需求,切莫“左右一个样”“上下一般粗”,一个稿子走天下;
要进行大众化、口语化“翻译”,把理论语言变为“百姓语言”,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事论“理”、就事论“是”、就事论“策”。党校教师要不断创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学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讲;
要把理论“化小”,用小角度、大视野,小观点、大内涵,小故事、大境界来展示理论的魅力;
要把理论“讲活”,力求用身边真实鲜活的事例、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贴切精妙的比喻来现身说法、析事明理,“变‘读稿宣讲’为‘故事宣讲’,变‘灌输宣讲’为‘互动宣讲’,变‘台上台下’为‘围坐一堂’”〔12〕,以期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勇当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恢宏而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长期并存、相互激荡、交融交锋,为此,党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以强大正能量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党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和前沿阵地,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国内外都高度关注党校发出的声音,因此,这块重要阵地必须掌握在忠于党、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实践中,党校教师既要政治过硬、发奋学习、苦练内功,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又要时刻保持警惕,紧密关注国内外发展变化形势,不断提高甄别非主流思潮的能力,勇于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的斗争,以切实在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发挥可靠排头兵的重要作用。

  (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面对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想文化,党校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7〕。党校要旗帜鲜明地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辨析和批驳,以使其成为党掌握意识形态形势的风向标。一要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坚持正面宣传引导,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进而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更为巩固。二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及时分析研判各种社会思潮的新动态、新特点和新趋势,主动发声亮剑,对于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的一些概念不清、是非不分、认识模糊问题,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帮助他们擦亮眼睛、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干扰。三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区分和把握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和学术观点等问题,“既不能把小事说大,无限上纲上线,搞‘泛政治化’,更不能把大事化小、淡化政治原则,搞‘去意识形态化’”〔13〕。

  (二)全面落实主体责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意识形态工作已逐步从现实场域转向虚拟场域,意识形态的阵地争夺形式日益从‘暗斗’转向‘明争’,意识形态斗争发展态势也从‘阶段性’转为‘长期性’”〔14〕。各级党校必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风险清单、防控清单,厘清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班子成员、党委(支部)、各教研部门和教师的具体责任,层层分解任务、传导压力,形成责任链条,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一要对课堂教学、校园网站、外出宣讲、理论研讨、外聘教师授课等严格实行审批、审查和备案制度,“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课堂教学及理论宣讲反馈评价制度、定期研判党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形势”〔15〕,对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决不允许搞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二要加强线上线下联动,着力提升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守好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Q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大门,并同步做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引导。三要坚持党校系统上下联动,“加强对地方和基层党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系统上下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16〕。总之,各级党校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党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和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作用,以使党的旗帜在党校阵地上高高飘扬。

上一篇:(6篇)在幸福城市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材料汇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访问:(6篇)意识形态工作主题研讨发言材料汇编 意识形态 汇编 研讨

版权所有:信达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信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信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4019108号-1